提起溫州,已是無人不曉,因為溫州人的生意已經做到了全國,踏出了國門。人們在贊譽溫州人的同時,不免又發出感慨:溫州人為什么能把他們的生意做得如此轟轟烈烈、如火如荼呢?
近讀學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《成就與夢想——溫州民企創業文化思考》,從中得到很多啟發。本書作者陳平,工商管理博士、高級經濟師,一個準溫州人。作為甌江的女兒,她熟知溫州人創業的艱辛,她將溫州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系統地整理出來,為讀者展示了溫州民企的創業文化及其發展之路。
作者首先從傳統的儒家思想與溫州人傳承的永嘉文化出發,闡明溫州人創業的根本所在。作者認為,傳統的儒家思想歷來主張“重農抑商”“重本抑末”,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史也是以農業為基礎展開的,工商業,特別是商業,一直被忽略,沒有上升到主導地位。溫州人從來沒有拋棄儒家思想,但極為重視南宋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。永嘉學派深知工商業經濟發展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,曾指出,“抑末厚本,非正論也”。溫州人多地少,溫州人深知單靠發展農業,永遠擺脫不了貧困的命運,因而,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工商業。當全國人民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,溫州人已經開始走街串巷,買賣打火機、編織袋、吸管等一些小商品了。溫州的“三大花旦”——打火機、鞋、眼鏡就是溫州企業創業初期的典型。如此,除了這三類行業,溫州眾多行業都已做強做大,企業無論從規模還是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。
儒家思想還主張以“仁”治理天下,反對功利,人們甚至不屑談論功利。然而溫州人傳承的永嘉學派主張仁義必須通過功利表現出來,要用功利的觀點來統一仁義。因此,在溫州人眼里,發展商品經濟不能不取利。重利,只要取之有道,就是義;不勞而獲,非法取利,就是不義。會做買賣,能掙大錢,是十分光榮的事情。正是基于這種思想,哪里能賺錢,哪個行業能賺錢,哪里就會出現溫州人的身影。他們為賺錢情愿“走遍千山萬水、想盡千方百計、費盡千言萬語、吃遍千辛萬苦”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拉克戰爭時期,在別人眼中,伊拉克正處于破敗不堪、一片蕭條的景象,然而,精明的溫州人卻看到了蘊藏其中的無限商機,他們把目光瞄向了戰后重建。于是,他們千方百計地把服裝、紡織品、日用品、玩具等運到伊拉克,為伊拉克重建做出貢獻的同時,也賺得了滿缽金。
作者還認為,溫州人在短短的20年間,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,除了要具備做生意的意識以外,與溫州人吃苦耐勞、團結互助、注重信譽等品質密不可分。“白天當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,是溫州人肯吃苦的最真實寫照。溫州人的團結精神讓其他地區的人自嘆不如。溫州人只怕找不到創業的項目,不怕沒有創業的資金。因為只要有溫州商人在的地方,溫州人想創業就會得到同鄉的最大支持。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,這種無私的幫助顯得多么珍貴,因此,溫州商人的團結、互助被人們傳為美談。
市場經濟的今天,溫州人的思想和理念已經被人們所認同,溫州模式正一步步走向成熟。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時期,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區相對落后、自然資源貧乏、地理位置相對不便利的地方。溫州民企成長模式為這些地區率先做出了榜樣,有了溫州人“白手起家”的典范,相信西部的一些邊遠貧困地區一定能從中獲得些借鑒,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道路。
|